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育 成语教育

回头经典语录-回头语小姑

tamoadmin 2024-10-12 人已围观

简介最后一个字是头的古诗1.?《游后湖赏莲花》?作者:李璟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2.?《赐宫人庆奴》?作者:李煜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3.?《相见欢》?作者: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

回头经典语录-回头语小姑

最后一个字是头的古诗

1.?《游后湖赏莲花》?作者:李璟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2.?《赐宫人庆奴》?作者:李煜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3.?《相见欢》?作者: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湖南曲》?作者:张籍

潇湘多别离,风起芙蓉洲。江上人已远,夕阳满中流。鸳鸯东南飞,飞上青山头。

5.?《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作者:张籍

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

6.?《送客游蜀》?作者:张籍

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

7.?《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作者:李白

昔为大堤客,曾上山公楼。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此地别夫子,今来思旧游。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

红楼寺庙知多少?

最早出自唐朝

弃妇 qìfù

[deserted wife;divorced wife] 被抛弃的女人。同“弃妻”

弃妇

刘 驾

回车在门前,

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

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

何如画蛾眉!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深厚。

这位女子的独白是从出门时开始的 :“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这是她哀戚的触发点 。作为一个妻子,她无端被丈夫抛弃,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而一旦真要回车离去的时候,其悲切之情就更加难以形容了,所以说“心更悲 ”。开头两句总摄全诗。因为下面所要抒写的内心活动 ,都是发生在欲上回车之时;一个“悲”字,又是贯彻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接着,这位女子讲述了几件事情,表明自己是不该被驱赶的 。其一 ,她说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以花喻貌,不为新奇 。但这里是就眼前的景物触发出来的联想 ,十分贴切自然 ,既符合人物的心情、活动场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女子的容貌。女主人公表白 ,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 ,现在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其二,她说自己又是个擅长操持家务的人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既能“养蚕”,又能“织素”,其精于养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正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女主人公觉得,自己又能勤俭持家,现在竟无端被遣,的确令人伤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要遭抛弃的呢 ?这位女子哀叹道:“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画蛾眉 ”,古代女子以黛色画眉,细长如蛾须。即言女子妆饰。表面看,这是弃妇以猜度的心理作出的推论。实际上,此为反话正说:做妻子的,不管能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着妆打扮就行了!这里不仅暗含着对其丈夫耽于美色的批判,而且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位女子虽平日并未更多注意打扮,但是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从而,“见妇之不当弃也”(《唐诗别裁集 》)。《全唐诗》收此诗时,最后还有四句道 :“昨夜惜红颜,今日畏老迟。良媒去不远,此恨今告谁?”但细吟之下,倒使人觉得《唐诗别裁集》将其删掉后,全诗含而不露,诗的韵味更加醇厚了。

刘驾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写得婉转含蓄,蕴藉自然,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弃妇的内心活动过程,展示出弃妇的“怨而不怒”(《唐诗别裁集 》)的满腹苦情,令读者产生无限同情之感。与此诗相比 ,中唐诗人顾况的《弃妇词》,则写得又怨又怒。既有“物情弃衰歇,新宠方妍好”的哀怨,又有“余生欲有寄,谁肯相留连”的决绝,更有“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的话。这在倡导温柔敦厚的沈德潜的审美目光里,刘诗自然“高于顾况之作”(《唐诗别裁集》)。其实,这两首诗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表现出作家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问归期|往来子午线上(1)

一部《红楼梦》,寺庙多,僧道尼姑多,出家当和尚、当道姑的人也多。注意,本人在此所说的《红楼梦》是指八十回本的、比较接近于曹雪芹原著的《红楼梦》,而不是指高鹗的续本。本文,笔者仅就《红楼梦》里的寺庙进行简要介绍。智通寺 智通寺是小说最先出现的一座庙宇。第二回,贾雨村得到了甄士隐的资助之后,立即进京参加科考,并高榜中了进士,被朝廷封为大官。但由于初次步入官场,贾雨村还缺乏为官的经验,故不到一年的光景便被人弹劾而丢了官。被朝廷罢官后,他独自一人在江南一带旅游观光,表面上是游山玩水,散心解闷,实际上则在暗自反思,吸取教训,修炼内功,以便东山再起。在此期间,经朋友介绍,他先受聘为甄宝玉的家庭教师,后又来专教林黛玉。但在林家,他只教了一年,便因林母贾夫人病逝,而女学生林黛玉本来又体弱多病,现在经受如此重大打击而哀伤过甚,终于旧病复发,故连日不曾上学读书。由于觉得老是呆在家里也是烦闷无聊,贾雨村便趁着天气晴好,风和日丽,便独自到野外郊游踏青。在城外一处山环水绕、茂林深竹的地方,他发现了这座智通寺。 这是一座十分古老的寺庙,也不知建于何年何月。由于年久失修,庙宇已门巷倾颓,墙垣朽败。只是门额上所题写的“智通寺”三个字和门边的“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却还残存着,而且字迹仍十分清晰可见。看到这副对联,贾雨村以为庙里一定有什么高人名士在此隐居,便想进去拜访拜访。然而,诺大的庙宇却只有一位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的老僧在那里独自煮粥,况且还所答非所问,令他十分失望。 这副对联其实含义颇深:身后有余——所聚之财在自己后已足够养家了。回头——改悔以前所为。是佛教用语,喻彻悟、皈依。如佛经记云门宗答学人所问:“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面南看北斗。’”意思是回头即是。 寺名“智通”,大概是说这副对联中所说的人生道理只有智者能通。其实一般人的本性都是趋于贪得无厌的,人们是决不会自动“缩手”的,直至“一败涂地”。这并不关乎“智”与不“智”。至于“回头”追随蒲团,归向宗教,那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用自欺欺人的办法作精神麻醉,当然更不是真“通”。对联对逐渐僵化的社会制度是很好的写照,也是对全书情节线索的概括。破寺老僧的荒凉小境是宁、荣二府未来的镜中影,甄士隐、贾宝玉等人的暮年图。作者用这样倒折逆挽的笔法,把全书的归结预先象征性地勾画几笔,暗示了小说所具体描写的贾府衰败过程,有它的普遍意义。 这副联语是对那些在名利场中贪求不已的人的一种讥刺和棒喝。贾雨村以为它“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他自己就是因为“忘缩手”才被革职的。书中说他当知府期间“未免有贪酷之弊”,虽没说出具体情节,但从他后来“乱判葫芦案”推断,肯定是见钱眼开,而且心狠手辣,干了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贾雨村在官场中已经翻了一个小筋斗,作者从他眼里写出这副对联,就显得更有意思。然而他这种人是不会从中受到启示而回头的。书中同类的人还有许多,如贾赦、贾琏、王熙凤之类,在他们得势时恨不得把一切能到手的东西都据为已有,直到弄得家败人亡才不得不罢休。 寺名智通。佛家把立刻斩断烦恼而证佛果叫“智增”。“智通”含有悟道之义。《红楼梦》确是精心之作,随便一副对联也赋予它一种耐人寻味的寓意,同全书的主题息息相通。 此次游览“智通寺”,贾雨村还在“智通寺”附近的一家客店里,意外地见到了昔日的老故人——都中专营古董生意、本事大令他十分敬佩的冷子兴。从他那里,贾雨村了解到了贾府的不少情况,包括贾宝玉衔玉而生等奇闻异事,为日后巴结贾政等人而步步高升做了思想准备。另外,他还打听到了朝廷重新起用自己的消息,说是当年同案受弹的同僚们都全部得到起用,这自然令他高兴万分。玄真观 玄真观是都中城外的一座庙宇,是宁国府贾敬出家当道士的地方。宁国府和贾母平辈的都了。如今,宁国府里辈分最高的是贾敬,他是宁国公贾演的孙子,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的次子,乃丙辰科进士,却一味好道,在都外玄真观修炼,烧丹炼汞,别的事一概不管,放纵家人胡作非为。贾敬后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时腹中坚硬如铁,面皮嘴唇烧得紫绛皱裂。后天子追赐他五品之职。贾敬当了道士以后就再没有子女了,只有一个儿子叫贾珍。此外,贾府里的四姑娘贾惜春亦是他的女儿,就那么一子一女。贾敬有官不当,为何却跑到城外作道士,炼丹求仙呢?这确实很有点令人想不通。贾敬在玄真观炼丹求仙,平时除了过年祭祀祖宗时,他不得已才回来对祖先进行拜祭之外,别的无论出了什么大事,包括孙媳妇秦可卿病,家里举行特别隆重的丧事,他都没有回来。第十回,他的儿子贾珍准备给他办生日喜酒,欲请他回家接受子孙们的拜礼,但他却不同意。还特别对贾珍交代说:“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意往你们那是非场中去闹去……倘或后日你要来,又跟随多少人闹我,我必和你不依。”根据他的这些话,所以有人认为,贾敬之所以要跑到城外的玄真观里去而不愿做官,不肯在家享清福,并不单单是为了炼丹求仙,而是为了逃避是非,以免有朝一日引火烧身,被朝廷治罪。从贾府后来果然被朝廷抄家并导致彻底衰落这一后果来看,这种说法不能不说是有一定的道理。清虚观 清虚观也是贾府常去烧香拜佛的一座寺庙。清虚观庙址的具体地点不详,只知道也在京城的郊外,大约离城里并不很远。第二十九回,贾妃省亲不久,也许她已经发觉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并不十分稳固,或者为了预防疾病和中邪等原因吧,便让家人到清虚观为她打蘸。所谓打蘸,这是在庙里让道士设坛念经做道场、做法事,以求神灵的保佑。这在古代社会是常有的事,特别是那些有钱有势的豪门大户,打蘸时更是大搞排场,十分铺张,借以显示自己显赫的地位与富有。届时,许多亲戚朋友还要纷纷前来送礼,凑热闹。贾府的此次打蘸,正是如此。 贾府前往清虚观打蘸,是由贾母亲自带队的,不但两府的公子哥儿、夫人**们要去,就连那些仆人、丫鬟等,自然统统都要跟着前去。而且打蘸时,排场非常讲究,等级十分森严,十分气派,确实浩浩荡荡的,真的热闹非凡。 清虚观有个张道士,已经八十多岁高寿,但身体仍十分健壮,眼不瞎,耳不聋,行走稳健,谈笑风生。因他是皇上封为“终了真人”,地位十分了得,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神仙”。平时,他也常到贾府里走动,与贾府上下都熟悉,故与宝玉他们还比较随和。他认为宝玉的书法好,诗也写得不错,加上他又认为宝玉长得很像他爷爷,所以对宝玉很是赏识和器重。为此,他还当作大家的面给宝玉提亲,但贾母却不同意,说是宝玉年纪尚小,却又托他留意,以后再说。随后,张道士又给他们送了不少的东西,其中就有一只雄性的金麒麟。宝玉因知道史湘云有一只雌的金麒麟,便悄悄的将那雄麒麟拿了来,欲送给湘云作配对。正因为这样,红学界许多人都认为,宝玉与湘云才是真正的“金玉良缘”。 “清虚观”出现在29回,其中描写到:“不多时,已到了清虚观门口,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据考证,清虚观在北京只有一处,位于旧鼓楼大街南端与鼓楼西大街交界处,今称清秀巷。朱一新《京师巷志稿》中在介绍“旧鼓楼大街”时写到街中“井一,有清虚观,明景泰年间建。”因北京只有这一处清虚观,有可能《红楼梦》中的清虚观指的是这里。由此可见,《红楼梦》里的清虚观是有原型可考的。铁槛寺 铁槛寺地处京城城外,是贾府的一座庙宇,乃昔日宁、荣二公所修。贾府修建铁槛寺的目的,除了平时府里有人病患、身体欠安等,需要前来烧香拜佛、布施还愿之外,倘若家里了人或叫“老了人口”,则待丧事过后将灵疚抬来此处停放,然后才择吉日进行安葬。这铁槛寺,占地应该不算太小。除了和尚、道人和尼姑们居住之外,寺庙还另外建有阴阳两宅的住房。阴宅专门停放灵疚,正如现代医院里的太平房;阳宅则留待送灵人口居住。但是,真正住在这里的一般都是那些“家业艰难安分”的人及府里那些家奴们,而有钱有势的亲戚朋友和家中的主子们,通常都到附近的村庄或者条件较好的尼庵另行居住。秦可卿后,其灵疚就是被送到这里来停放的。当晚,族中诸人倒在这里下榻,惟独王熙凤却嫌不方便,只带了贾宝玉和秦钟到距铁槛寺不远的馒头庵里去居住。 铁槛寺究竟有多少和尚、道士和尼姑,小说并没有介绍。但作为堂堂的贾府的家庙,可以想象,在这里出家的僧道、尼姑是绝不会少的。正因为这样,铁槛寺虽已建了数十年之久,但至今仍然香火不断。 据有的红学家考证,《红楼梦》中的"铁槛寺",其原型应为杭州的钱王祠。钱王祠又称钱塘祠,是吴越国(公元907--978)武肃王钱镠的祠宇。钱镠(852--932)杭州临安人,任吴越国国王时,治理杭州的方方面面非常出色,尤其是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修筑钱塘江海塘等方面,更是功绩卓著。《宋史》载:"钱镠为吴越王,作御潮铁槛于江中,未成而潮至,王命万弩射之,潮果退。筑土一升者,赏钱一升。名之曰钱塘。"《红楼梦》作者之所以用"铁槛寺"为钱王祠命名,其义应是出自钱王建"铁槛"御潮的故事。水月寺 水月寺,别名馒头庵,《红楼梦》中的一座尼庵,又称水月庵,庵里的尼姑有:老姑子静虚和小姑子智能、智善等。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水月寺在老北京可以寻到多个,其中平郡王府附近就有一个。《红楼梦》写的则是“北门外”的一座。水月寺所供何神?顾名思义,本是观音菩萨的专门香火地,因为观音有多种变相,水月庵供的是观音,其庙址在京城北郊。 水月寺之所以叫馒头庵,是因为这里所做的馒头特别好吃,于是人们便给它起了这样的一个混号。馒头庵距离铁槛寺并不远,这里的老尼姑法名叫净虚,带有智善和智能两个小徒弟。那个小尼姑智能儿,因自幼常在荣府走动,故与宝玉及府上的人都十分熟悉。如今,由于年纪渐渐长大,智能儿不但渐知风月,而且竟然与那秦钟情投意合起来。这些,当然瞒不过贾宝玉的眼睛。如今,王熙凤带着宝玉和秦钟到这里来居住,对智能儿与秦钟来说,真乃天赐良机。所以,在贾宝玉的帮助之下,两人终于成就了其好事,故小说第十五回的回目便有“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之说。可惜的是,秦钟由于与智能儿偷期缱绻,未免失于调养,且又在郊外受了些风寒,于是便患起病来,不久便一命呜呼了。真是老天不作美,秦钟与智能儿的这一风流韵事,终于无果而终,确实也是一件憾事。秦钟后,智能儿不知所终。 有人把水月寺与水仙庵混为一庵,这是错了的。水月寺出现在第十五回,庵址在城北,所供之神为观音。而水仙庵则出现在第四十三回,庵址虽然也在城北郊,但所供之神是洛神。这是需要分辨清楚的。 栊翠庵 大观园中尼庵,妙玉所居。贾政游园时,提曾及“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第十七至十八回)。元妃省亲时,也写到“怱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并题一匾云‘苦海慈航’”。但均未提及寺名。第四十一回回目第一次出现“栊翠庵”之名。栊翠庵是专为妙玉设计的,写栊翠庵自然同妙玉分不开。本回写贾母带刘姥姥到栊翠庵,至东禅堂吃茶。妙玉又邀钗、黛至耳房内品“梅花雪”。这一回突出描写了妙玉孤僻过洁的性格。第四十九回写栊翠庵前白雪红梅,充满画意诗情,从而又引出下一回李纨要命人跟随去栊翠庵讨梅花,而深知宝玉又深知妙玉的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这是神妙的一笔,透露出妙玉对宝玉的隐秘而微妙的心理,并且一箭三雕,既写了妙玉,又写了黛玉和宝玉。 栊翠庵是大观园里的一座庙宇,是专门为贾妃省亲时所做法事的寺庙。贾元春原被选入宫中作女史,因才貌双全,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于是,为了迎接贾妃省亲,贾府便挥金给贾妃修建了一座美丽壮观的省亲别墅,即大观园。大观园里有许多楼阁景点,还有花草树木和池塘等等,包括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栊翠庵等都是。其中,栊翠庵是一座寺庙。寺庙里除了专门从江南买来十个小尼姑、小道姑之外,还有一个法名叫妙玉的带发修行的妙龄女郎,芳年十八岁。这妙玉本是姑苏人氏,祖上亦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生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摸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侔尼院住着。他师父极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净居,后来自然有你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这是小说通过贾府管家林之孝的嘴对妙玉进行的介绍。因为是老乡,且又是熟人,故王夫人才派人下了请柬把妙玉请到了栊翠庵来。妙玉才高貌美,心性高洁,且有癖洁之嗜好。她很讲究吃喝,喝的都是名茶,使用的则是名贵的古董。凡器物,一经别人(尤其是她认为是贫贱之人)使用过的,她都一概不再使用。如果有外人进入了她的房间,待客人走后,她一定要用清水把地板冲洗干净。在大观园里,她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最好,与宝玉的关系亦十分特殊,曾不时邀请他们到栊翠庵来玩耍、叙谈。对贾宝玉,她自称“槛外人”,而宝玉对她则称“槛内人”,很有意思。据此,有人认为妙玉与贾宝玉也有恋情关系。根据妙玉的判词,她最后的结局也很悲惨。 水仙庵 水仙庵在京都城北郊外约五公里处,它也是贾府的一处香火。平时,贾府的人们不但常来此烧香拜佛,而且庵里的姑子们亦不时来往于贾府之中,故彼此都比较熟悉。因此庵供的是洛神,所以便叫水仙庵。第四十三回,写的是贾府要给王熙凤过生日。王熙凤的生日是农历九月初三日,而被王夫人逼得跳井而的丫鬟金钏儿也与王熙凤同一天的生日。为了办好王熙凤的生日,贾母曾发动大家学小户人家的做法,让大家凑分子来给王熙凤过生日。此外,贾母还特别指定由贾珍之妻尤氏来主持这项活动,目的就是要把凤姐儿的生日办得热热闹闹。这天还是大观园诗社头一社集会的日子,事前大家早已约定,谁都不能缺席,否则将被重罚。但是,这一天早上,贾宝玉却早早地穿着一身素服,带着心腹小厮茗烟,各人骑着一匹马往城北郊外去了。而对别人则说是北静王的一位妃子了,他要去吊丧,很快就会回来了的,不必叫人去接了。贾宝玉不在,王熙凤的生日便逊色不少,贾母就很有点不乐。 其实,贾宝玉这天是到水仙庵为去的丫鬟金钏儿祭奠去了,因为这天刚好也是金钏儿的生日。王熙凤的生日也是金钏儿的生日,这在贾府里除了贾宝玉和金钏儿的妹妹玉钏儿外,谁都不知道。在贾宝玉看来,他母亲的丫鬟金钏儿之所以跳井自杀,是因为自己而被王夫人逼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她,他要在她的生日去祭奠她,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他原来是想找一个偏僻之处,人不知鬼不觉地进行,想不到却来到了水仙庵。在水仙庵,他找到了一口水井,为金钏儿烧了香,默默地对她进行了祭奠,连跟随他前来的小厮茗烟也不知道他在祭奠谁,只估计他一定在祭奠着哪一位女子而已。直到回到了家,见到玉钏儿坐在那里悲伤流泪,而他则对玉钏儿说“你知道我到哪里去了”时,细心的读者才明白,原来他是祭奠玉钏儿的姐姐金钏儿去了。 天齐庙 天齐庙是在小说第八十回里才出现的一座寺庙,此庙地处都城西门外。由于贾府近来“只因七事八事的都不遂心”(王夫人语),贾母便带着贾宝玉等人前往天齐庙去烧香还愿。 这天齐庙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雄壮。但由于年久失修,现已十分残破荒凉。庙里的泥胎塑像,极其凶恶,似宝玉之类的胆小之徒,都不敢来相见。除此之外,天齐庙大概已没有其他特别之处。然而,也许因为寺庙古老的原因,人们却还在深信它的灵验,所以贾母才带领宝玉等人前来烧香还愿。 天齐庙究竟有多少和尚道士,小说并没有介绍。只是说有一个专门在江湖上卖膏药的老王道士,外号叫“王一贴”。说是他的膏药特别效验,无论是什么病,只需其药膏一贴,便可百病皆除,妙手回春。其实,这都是假的。因为贾宝玉向他讨医治女人妒忌的药方时,王一贴便与宝玉开了一个玩笑,介绍了他的一付叫“疗妒汤”的治妒良方,说此汤是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一个梨,吃来吃去,就会好了的。见宝玉怀疑,他又说:“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的,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这时,宝玉等人才知被他糊弄了,都笑骂他“油嘴的牛鼻子”。这时,王一贴才对他们说了实话:“不过是闲着解午闷罢了。有什么关系?说笑了你们,就值钱。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 贾宝玉关爱青春女性,但对她们之间的相互妒忌和争风吃醋却很无奈。原以为神医王一贴能有治妒的药方,欲取来拯救那可怜的丫鬟香菱。谁知王一贴不但没有治妒药,连他那有名的膏药竟然也都是假的,真叫他大失所望。“天齐庙”是第80回里的景观:“贾母打发人来找宝玉,说:'明儿一早往天齐庙还愿去。 '宝玉如今巴不得各处去逛逛,听见如此,喜的一夜不曾合眼。次日一早,梳洗穿戴已毕,随了两三个老嫫嫫,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烧香还愿。”据考证,天齐庙在北京有两处,一处在朝阳门外,就是今天的东岳庙;一处在西郊红山口,按书中所写是“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烧香还愿”,再联想到曹雪芹曾在西山一带写书,离红山口不远,所以有可能写的是红山口的天齐庙。狱神庙 狱神庙其实在《红楼梦》的正文里并没有出现。但在八十回本《红楼梦》的脂批中,就有多处涉及“狱神庙”一事。例如,小说第二十回,写李嬷嬷骂袭人,兼及宝玉,将当日吃茶、茜雪出去等事唠叼个不清,其上便有脂批云:“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誉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 第二十六回,写红玉与佳蕙一段对话,又有脂批云:“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第二十七回,写红玉表示愿意随凤姐“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亦有脂批曰:“且系本心本意,狱神庙回内方见。”此外,还有多处脂批涉及狱神庙。 据一些红学家考证,“狱神庙”是封建时代设在监狱里的一种庙堂或神案,它供奉的是所谓“狱神”,故而得名。罪犯刚押入狱中时,或判刑后起解赴刑前,都要祭一下狱神。据此,有人认为,《红楼梦》八十回后,贾府因事败被“抄没”而败落,包括宝玉和凤姐等人都曾一度被捕下狱。是宝玉和凤姐当年的婢女茜雪和红玉、贾芸夫妇等人设法打通关节,贿赂狱吏和公差,借祭奉狱神的机会,得以和宝玉、凤姐等在庙中见面,并最终设法把他俩搭救出来。 但是,有人也认为狱神庙其实是神庙之误。因此贾宝玉和王熙凤并不是被捕入狱,而是飘泊落难,曾经寄宿于神庙之中。在此期间,贾宝玉和王熙凤曾得到婢女茜雪和红玉、贾芸夫妇等人的资助和慰问,这才是实。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神庙”祀的是东大帝,好象只有江南才有,北方似乎是没有的。宝玉落难,可能是在金陵一带的南方,而不是在北方的京师。这和《红楼梦》开头的地点正相吻合。总之,无论狱神庙还是“神庙”,都是《红楼梦》中的寺庙之一。 除了以上寺庙之外,小说第七十一回还透露有个“地藏庵”,并说地藏庵的两个姑子还到大观园里与袭人、薛宝琴、史湘云等人讲故事玩笑,但其他情况就不得而知了。据了解,地藏庵在北京和江南一带都有。 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一点也不错,不但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可考,而且以上《红楼梦》里的寺庙,其实都是有原型可考的。由此可见,《红楼梦》确实是一部古今中外少有的奇书。

古有三妻四妾,李白又有多少女人?

提起我的家乡,那是个大大有名的地方。奇峰挺拔,绿水萦回,“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里,是一幅浑然天成,大地的水墨画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游客曾经感慨:“宁作桂林人,不愿做神仙”。而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却远远离开了那洞天福地,跑到异邦来了。

自古背井离乡之后,容易思念。乡愁总是如影随形,如悬在头顶的一枚湿漉漉的月亮。既然想家,就常回去看看呗,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而已,并非遥不可及。奈何身在人地两疏的江湖,求生存之后还得谋发展,有千般万般的不得已处。一颗归心夜夜暗随流水到天涯,归期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可期。湿漉漉的月亮长年累月高悬与那一条似乎无比强韧的子午线上,逐渐化作一团灰色的积雨云,不能轻易碰触,否则转眼间大雨倾盆。

1994年5月底,我当时的犹太裔老板汉肯老太太命我到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出差。到了那里办完公事,东道主问要不要去“迪斯尼王国”的某个主题公园,或者“环球大影城”?我说都不要,我要去“锦绣中华”。

这个与深圳的“锦绣中华”同名同类型的微型雕塑主题公园,是中国旅游产业“走出去”的首次尝试,当时刚建成开放不到半年。庞大的园区占地达四百六十多亩,从“布达拉宫”走向“石林”,一路经过“故宫”、“颐和园”、“长城”、“南京中山陵”、“曲阜孔庙”……移步换景,拟古场面齐全完备。我指指点点,向同来的美国同事卖弄中国历史、典故、传说,手舞足蹈,心情好得满天满地都是阳光。

然后到一个小剧场中观看中国山水风光的实景宣传短片。灯光渐暗,音乐响起,眼前的大屏幕上首先出现的豁然是“烟雨漓江”,紧跟着“象山水月”。万笏千笋水中铺啊,丛丛凤尾竹掩映下,我如此熟悉的每一点色彩与线条,挽成了满满一张弓,将归心一箭射出去,正中我心中那一团郁积已久,乡愁的积雨云——我瞬间泪流满面。

再也没有耐性瞻前顾后了,我返回公司后立刻向老板请假。汉肯老太太同意我回国探亲,“顺便”参加第77届春季“广交会”。1995年4月,我从纽约经香港抵达广州。还未等到春交会完全收档,我就登上了飞往桂林的班机。

当熟悉的喀斯特地貌真切地进入视线,机舱里响起一首我过去从未听过的流行歌:“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歌词令我这个地道的桂林人莞尔,直白轻快的节奏也正切合我此时的步调。

一、 春风不改旧时波

? 老桂林机场并不大,推着行李车出来,迎面是我家十好几口人的接机队伍。上了我哥从单位借来的车,我顺手系上安全带。他见状从眼角斜斜地蔑视我:“猫冬瓜!这么怕!出克跟美国鬼子没学到好的!”

久违了的神色语气,桂林话的腔调,让我的笑声,从胸腔往外肆无忌惮地爆发。

“有什么好笑?哈里哈气!”哥哥的白眼继续翻。他比我大5岁,是大姑母的儿子,以血缘论算我的表哥。我们从小一处长大,我小时候在外面被男同学欺负了,挺身而出为我撑腰的,是他;我某一年突然双目失明住进医院,医生说需要输血,第一个挽起袖子供血的,还是他。

“先带你克搞一碗米粉!”他说。从外地回来,一进城先吃碗米粉,所有桂林人都是这样的。可我有点儿犹豫:“姑妈他们在家等我们吃晚饭的吧……”

“几年都等了,再等一下要什么紧!你先吃米粉,再回去吃饭!”哥哥不由分说,领着后面几辆车七弯八拐,最后停在一家他认为市内“最好吃”的米粉店门口。

只是一家小小的,普通的夫妻店。近黄昏时分没什么人,店里的卤汤味儿,墙角边上的酸豆角和油辣椒味儿,街上的汽车喇叭声、自行车铃铛声和人声,记忆里熟悉的声与色,暖融融包裹过来。我哥手里提着板砖大小的“大哥大”,站在小店厨房门边,盯着老板娘:“莫这门抠嘛,你那个锅烧啷子切得那么薄的!”小叔则在小小的店里转悠,用领导的口吻评点:“嗯嗯,还阔以。地方是小了点,蛮干净!”

一切都是熟悉的,熟悉得这样令人心安。我只是笑,嘴里塞满米粉也忍不住,一直要笑。

回到家,家在榕荫路上,古南门边的市政府宿舍,祖母跟着大姑姑和姑父住在这里。铁门拉开,大姑母看着我笑:“回来了!”姑父在她身边打量我,不动声色地下了权威判断:“嗯,看起来蛮好,没生病!”

祖母站在姑父姑母身后。满头雪白的头发依然梳成两个长长的辫子,拢起来整整齐齐盘在脑后,一如从前。只是她的背似乎佝偻得更厉害些,我在她面前益发显得高了,我一步跨上前去,喊了一声:“奶奶!”

“哦,”她稳稳地答应。再强烈的情绪都拘束在眼睛里,也一如从前。她那天穿一件对襟的衬衣,深灰色小碎花的厚柔姿面料,前面钉一排七、八粒塑料钮扣。我的喉咙堵着,一时间有点儿愣怔,仓促地顾左右而言他:“奶奶干嘛穿这种衣服?”

祖母知道我在说什么,淡淡微笑:“老了,自己做不了衣服了,现在外面的裁缝也不会做唐装。”从前,她总是一身深深浅浅的灰色蓝色唐装,一律棉布,右衽,手工盘扣,自己裁剪,自己缝纫。

“你晓得赶时髦,就不让你奶奶也赶一下时髦?”伶俐的小姑在我身后轻叱道。

可不是?我定了定神。小姑身上的洋装是日本冰花绸面料,衬着大垫肩;表嫂那件连衣裙加了小吊带,是韩国珠丽纹面料;妹妹们的健美裤、迷你裙配着“松糕鞋”、“旅游鞋”……在广州“春交会”的纺织品场馆里遭遇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切,转换成了眼前真切现实的各种时尚在民间,九十年代真不愧是中国服装纺织业发展最迅猛的时代。

年幼的两个小妹妹腻歪歪靠过来,缓和了我喉头的哽咽。大姑母和姑丈摆上晚饭,一家人坐下来吃。祖母拿着碗筷的双手,每一个骨节都突出,看上去风湿性关节炎比过去更严重了。她问我:“在美国,平时吃饭怎么办?谁做啊?”

“我自己啊!刚开始炒青菜都不懂要先放油,还以为青菜自己会出油的!”我呵呵笑。“不过朋友里边有好几个很能干,他们教我呢!”

厨房里的事儿,我当年岂止一窍不通?简直连半窍也没通过。可一旦娘家婆家都倚靠不上了,必须自己学着做且必须坚持去做的,又岂止学做饭一件事而已?!我抬高了下巴,乘机卖弄:“现在一次做七、八个人的饭都没问题!”

我接着绘声绘色,细说这些年自己如何到餐馆学端盘子,一只手举不起大托盘就用肩膀扛,听不懂鸡尾酒名就鹦鹉学舌;怎么去做清洁工,到如今清洗水晶吊灯、大理石地板、抽油烟机绝对是行家;后来又怎么遇见了汉肯老太太,跟她学做服装生意。

小叔在一旁听着,正眼也不看我,只对二叔说:“怕她出克几年会变?她能变到哪里去?还不是和以前一样叽叽喳喳!”

呃——我才不想变,有什么理由要变呢?桌前灯下,所有的人所有的物件都没变啊,让一切异乡流浪的惶恐焦虑,外面世界的纷扰纠葛,统统淡出画面。我放下碗筷,无比放松地伸个懒腰,到一半,突然接触到祖母的目光,硬生生收拾起剩下那一半,老老实实坐好。——连这一分久经她老人家训诫,时时刻刻必须端着“淑女”架子的下意识,也不由自主地回来了。

不管走了多久走得多远,不仅我自己不会变,记忆里的一切也不能变。都要好好地等在这儿,等着还原旧时那个无忧无虑的,青春的我。

众人陆续散去,哥哥走过来居高临下,说:“你跟我走!你今夜必须去姨妈家住!不然不合规矩。”

“哦,”我有点儿懵懂地点头。意识到如今我哥已从小叔手中分权,开始管事儿了。他口中的“姨妈”,是我的婆母。我娘家和婆家是世交,婆母比母亲年纪大很多,我和同辈的兄弟姐妹们从会说话起,就称呼她“姨妈”。

我哥用他自己那辆大红色“三菱”摩托车,载着我往婆母去,路上,他又问:“你到现在还一直叫人家‘姨妈’?”

“是啊,”我回答。“反正都习惯了,他们也不在意。”

“那是老人家脾气好,不和你计较!”他教训我,每个句子都很短,掷地有声。“结婚都这么多年,是大人了,还不懂事!嗯,就今天晚上,改了口吧!”

到了婆母家楼下,见家里的灯还亮着,他们果然在等我。门开处,我酝酿充分地迎面叫道:“爸,妈,我回来了!”我小姑子在二位老人身后,抢先拊掌大笑:“哎哟喂,改口了啊!”公公婆婆听得这一声,也如同中了大奖,哈哈大笑。果然,我哥总是对的。

次日,我一觉睡到中午,洗漱完毕,婆母和小姑子下班回来了。我夹在她们中间坐着,小姑子指着茶几上用纱网罩着的一碗米粉,斜我一眼:“懒鬼!害我一大早起来去给你买早点呢,浪费!”

“哦,现在吃,不浪费!”我也饿了,便端起碗来。谁知才吃了两筷子,突然一阵恶心,冲进厨房止不住地干呕。灶台边张罗午饭的公公见了,直摇头:“就是累着了!来来,先喝口水!”小姑子跟进来打量我半晌,叫道:“不对吧,妈!我姐再累也不会吃一口米粉就这样的!她不会是怀孕了吧?!”

这一声喊可不得了,到那一刻为止,我成为她嫂子已五年有余了。身为内科主治大夫的婆母随即反应过来,大喜过望:“哎呀呀!真是啊!去检查去检查,下午就去!”

下午,婆母从化验室拿回妊娠检测“阳性”的结果,正好我小舅舅的车到楼下,外公外婆让他接我来了。我外婆家离叠彩山并不远,公共汽车两站路而已。只是大人们过来接我,习惯了,我也被接习惯了。

清风路的外婆家门口,多了一个葡萄架,满架绿叶重重叠叠。小舅顺手掀开架下那个水泥池子的大原木盖子:“看!泥鳅!外公给你留着的。”外婆听见我的声音,手里拿着锅铲从厨房迎出来:“接回来了?”

“接回来了!”小舅舅等不及地大声宣布。“不止她一个人,是两个人了啊!”

一句话如同一勺子冷水下了热油锅,满满一屋子十几口人,这可就炸开了。二姨小姨和诸位舅母不用说了,连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老外公都从椅子上“忽”地站了起来。我这个人是稀罕的,我的肚子如今更加稀罕,这顿晚饭变成众人一边听我东扯西拉讲“美国故事”,一边不断嘱咐:“吃!再多吃一点!现在一人吃两人补!”

夜里,跟我外婆睡,和以前一样。等我躺下了好久,外婆才收拾完上床,也像以前一样。见我还是习惯半趴着睡,外婆拍拍我的背:“不能趴着了,压着肚子里的小娃娃呢!”我转过来,半蜷在她怀里。外婆轻轻拍着我的后背,感慨:“自己还是个小娃娃,眼看要当妈妈了!你外婆就要当太婆婆了……”

蚊香的味道从帐子外面飘进来,远处三声两声田野里的蛙鸣,衬托着我外婆带着浓重全州方言的口音。从前,外婆给我讲《西游记》,讲《聊斋》和《三国演义》,现在改成了讲这几年间,家里的各人如何如何。

暗夜里熟悉的静谧、安稳和温暖,让我的意识迅速模糊。这样的夜里,连梦都不需要有,因为梦境也不可能更好了。

我祖母家、外祖母家都三代同堂,我腹中的这个胎儿,是两家即将到来的第一个第四代。接下来的日子,所有话题都围绕着这个婴儿:孕期要注意什么,临产如何处理,坐月子要怎么办,孩子将来如何教养,如何必须学会讲中文……两个星期之后,当家里为我准备的各种补品和婴儿衣物用品塞满行李箱,我又要走了。

那天一大早,暴雨倾盆,给我送行的人比接我的人还要多,因为父母和弟弟也早从南宁回来会合了。过了海关,我回头向他们招手。父亲沉默地在最前面,红着眼圈站得笔直。他的目光,以及他身前身后的所有目光交织成一股无形而柔韧的绳索,缠绕我的脚步。我和他们之间,其实距离只有十几步远,可中间隔着的,是一道海关。

咫尺成天涯。如果说最初去国之时,还有对新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垫着底,那么此刻这一重衬底早已被消磨殆尽,只剩下赤裸裸的骨肉分离之痛。我顾不得他们曾经多么苦口婆心地教养我要时刻自制,就那样眼巴巴地看着他们,放声痛哭。

哥哥猛然瞪圆了眼睛,命令我:“进去吧!不要误了飞机!有空再回来!”

我咬紧牙关转过身往里走,告诉自己不能再回头。泪眼模糊间,根本没发现航空公司的人在发放雨衣,直愣愣走入暴雨之中,浑身透湿地上了飞机。

带有姑字的诗句

一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也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追求,甚至性格特点。 李白的婚姻情况到底如何?他结过婚吗?结过几次婚?他的妻子是谁?夫妻关系怎么样?生了几个孩子?孩子的情况如何?这都是我们了解李白思想性格的重要方面。 可惜,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实在太少,除了李白诗歌,见诸文字的很少。还好,李白有个追星族,一位叫魏颢的人写的《李翰林集序》中有记载。魏颢又名魏万,曾到处追踪李白几个月,相遇后李白就赞他前途无量,说他将来必得大名,还对他说,你得大名后你大发后,不要忘了我和我的儿子。后来此人果然中进士。他在为李白编的集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魏万是李白同时代人,李白又托他编集子,对李白的了解应该比其他人更真实,它的这段话是关于李白婚姻和子女权威性的记录。 从这段记录中,我们获得许多重要信息:李白结过四次婚,二次是正式的,用一个“娶”字,二次是一般的同居,用一个“合”字。 不过魏万的话也有误导,从他的话中,我们只看到李白是“娶”了老婆,而事实并非如此。李白的两次正式婚姻都不是“娶”,而是“赘”,“入赘”。 魏万故意避讳了这个“赘”字,笼统地说“娶”,这是因为敬重李白之故,为尊者讳。可是,李白在自己的文章中却不避讳,大大方方地说自己是入赘,他在给安州裴长史的信中,说:“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曰移三霜焉。”他用的是“见招”两字,“见招”就是“入赘”。这个招字说得很明白,说明李白对“见招”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不以为羞耻。 那么,李白为什么会不在乎做招女婿,而且大大方方地讲出来呢? 这与他的观念有关,在他看来,这没什么了不起,这又与他的出身和文化背景有关,李白从小生活在胡人中,对中原文化中这样的习俗没有切身的感受。在男女婚姻关系上,李白是很开放很现代很平等的。而且,李白从偏远的四川来到中原地区,举目无亲,要升迁、发达,在李白看来只要有机会让他一展才华,实现他的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招女婿又有什么关系。有时,李白也是很灵活,很庸俗的。 李白与许氏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在安陆成亲的。成亲以后,李白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共同生活了十多年。这十多年中,他基本上生活在湖北安陆,虽然绝大部分时间仍在“名山游”,但还算是“常回家看看”的。 许家**倒是一个有才有貌、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大家闺秀。不愧为相门之女,婚后有好多关于他们夫妻的故事。据宋长白的《柳亭诗话》记载,有一次李白写了一首《长相思》给夫人看,最后一句诗是:“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这位相门**看了微微一笑,说你听读过武后的诗吗?我背给你听:“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好没面子,本来想在夫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才华,现在反被看出自己模仿的痕迹。可见这位相门之女非同寻常。由此也可见,他们的夫妇关系,还是颇恩爱的。 他与许氏生了一女一男。女的叫平阳,出嫁后不久便了。男的叫“明月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认为,这个名字怪,不像男孩名,应该是平阳的小名,于是认为这句话有漏字,应该是:“娶于许,生一女,一男,女曰明月奴”。这是主观臆断的,解释不通就说漏字。其实,要知道西域人取名与汉人不同,李白是“华侨”,受西域文化影响,取名自然不同。明月奴意思是像月亮一样明亮的小家伙(奴是妮称),明月奴,名伯禽,他姐姐叫平阳,平阳是汉武帝姐姐的名,嫁后寡,后嫁大将军卫青,能歌善舞。李白也不在乎她是个寡妇,同样用这个名。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像平阳公主那么漂亮,能歌善舞。这也与中原汉人不同。对寡妇名字也不忌。他小儿子名字颇黎也是怪怪的,其实就是“玻璃”,就是要孩子像水晶那么明亮,从起名也可知李白受西域影响之大。 许夫人大概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当时李白四十岁,还正在南阳游玩。 李白最后一任妻子宗氏,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这个女子大约是李白五十岁左右结合的,也跟了李白好多年,后来跟李白上庐山,李白入狱流放时,她与家人还极力营救。李白被赦后,可能又见过一面,后来李白又想去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从此再没见面。 另外,李白的两个妾,那个姓刘的女人,据说是不守妇道,“不贤”,把李白给蹬了,说你再不回家,就与你李白离异,因为李白长年不回家。 李白很气愤,写了一首《雪馋诗赠友人》斥骂这个女人,说: “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疆疆;彼妇人之*昏,不如鹊之奔奔,坦荡君子,无悦簧言”。 这样斥骂自己妻子的诗,大概在我国诗坛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作为丈夫,李白自己也说过,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他自己说: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嫁与李白妇,何如太常妻”《赠内》 嫁给这个又没钱又整年整年不见人影的李白,已经很委屈了,还要挨这样的毒骂,这实在不公平了。 不过,李白有时似乎也会换位思考,对她的行为也有所理解,他想象她“落花寂寂入青苔”,生活很寂寞,难怪她有怨言。 他用“去妇”的口吻写了《去妇吟》,为这位大胆离去的人妇的行为辩护: “古来有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妾辞君,辞君遣何去?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幽闺多怨思,盛色无十年,相思若循环,枕席生流泉,……及此见君归,君归妾已老,物情恶衰贱,新宠方妍好……岁华逐霜霰,贱妾何能久……余身欲何寄,谁肯相牵攀。……” 他站在女方的立场说话:你不回家,我也有权利走。从这里倒也可以看出李白有男女关系较为平等的观念。看到女方也应该有自己的生理与感情需求,不是一味指责谩骂。 更令人感动的是,李白还进行自我反省,他在诗的最后写道: “忆昔初嫁君,小姑方倚床,今日妾辞君,小姑如妾长,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 他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模拟去妇的口吻对小姑说,“今后你嫁人,可千万不要嫁给像你哥哥那样的人啊”。 如果说那位挨骂的“去妇”还有个姓氏,我们还知道她姓刘,那么,李白在山东的那位妾,就连一个姓都不知道了。这位“鲁一妇人”,为李白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颇黎(玻璃)。取其纯净闪亮之意。又有个小名叫天然,希望他自由自在地成长。李白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就像他的诗句,是很有个性的。可惜,李白不久就又远走高飞,与家人天各一方,一门散百草,从此再也没有相见。颇黎(玻璃)的命运,也成了一个永久的谜

语文:《孔雀东南飞》的翻译!详细!

1. 关于姑的诗句

关于姑的诗句 1.含有小姑的诗句

1、却与小姑别汉汉无名氏 《孔雀东南飞》2、小姑始扶床汉汉无名氏 《孔雀东南飞》3、小姑如我长汉汉无名氏 《孔雀东南飞》4、小姑贪戏采莲迟唐皇甫松 《采莲子》5、小姑居处本无郎唐李商隐 《无题二首》6、先遣小姑尝唐王建 《新嫁娘》7、小姑具黄粱唐李贺 《感讽五首》8、小姑具黄粱唐李贺 《感讽五首》9、山分大小姑唐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0、未持寄小姑唐李贺 《绿水词》11、小姑才倚床唐李白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12、小姑如妾长唐李白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13、回头语小姑唐李白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14、小姑始扶床唐顾况 《弃妇词》15、小姑如妾长唐顾况 《弃妇词》16、回头语小姑唐顾况 《弃妇词》17、邻家船上小姑儿宋薛师石 《渔父词/渔父》18、小姑颜貌正笄年宋王谌 《渔父词/渔父》19、先遣小姑尝唐王建 《新嫁娘词三首》20、小姑娇憨意难取宋陈羽 《古意》21、小姑洲北浦云边唐李群玉 《黄陵庙》22、红衫绣裙舞小姑宋陆游 《赛神曲》23、小姑抱酒壶宋陆游 《赛神曲》24、小姑山前鼍报更宋陆游 《书感》25、小姑画得城中眉宋陆游 《岳池农家》26、小姑惯织褐脚唐韦庄 《秦妇吟》27、弃妇丁宁嘱小姑清龚自珍 《已亥杂诗 16》28、小姑缲车妇织机宋赵汝鐩 《耕织叹》29、小姑吃酒口如樱元杨维桢 《漫兴七首》30、笑语小姑应夜起清陈维崧 《荆南词》31、小姑为恼前言戏清陈维崧 《荆南词》32、只小姑端然未去清陈维崧 《客有言西江近事者感而赋此》33、舞腰曾共小姑长宋黄彦平 《归途次韵》34、说向丁男与小姑宋刘克庄 《端嘉杂诗二十首》35、大嫂挥泪看小姑宋潘文虎 《为被虏妇作》36、小姑摘叶饲蚕宋释妙伦 《偈颂八十五首》37、小姑将彩对花缝宋释妙伦 《偈颂八十五首》38、小姑溪上平安否宋苏泂 《金陵杂兴二百首》39、小姑颜貌正笄年宋王谌 《嘉熙戊戌季春一日画溪吟客王子信为亚愚诗禅》40、新蚕复出小姑忙宋吴泳 《郫县春日吟》。

2.以姑字开头的七字诗句

1、姑未得衣身不著-----唐 王建 《当窗织》

2、姑来伴妾自闭门-----唐 元稹 《忆远曲》

3、姑舂妇担去输官-----唐 元稹 《田家词》

4、姑从蝴蝶梦庄生-----明 陈衎 《送李芳生还白下》

5、姑孰溪边独倚楼-----明 郭奎 《当途客舍》

6、姑存未敢先求-----明 金华宋氏 《题邮亭壁歌》

7、姑苏城外寒山寺-----唐 张继 《枫桥夜泊》

8、姑苏台上乌栖时-----唐 李白 《乌栖曲》

9、姑苏台枕吴江水-----唐 刘商 《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10、姑苏台上夕燕罢-----唐 张籍 《吴宫怨》

11、姑苏百尺晓铺开-----唐 李绅 《姑苏台杂句》

3.赞美姑姑的句子有哪些

1、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说话燕语莺声。

2、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 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4、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

5、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

6、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7、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 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8、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

9、云袖轻摆招蝶舞,纤腰慢拧飘丝绦。

10、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4.形容蘑菇的诗词

1,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出自宋代杨万里《蕈子》,意思是:如鹅掌令人惊讶,味道如蜜般浓醇,光滑好像蘘荷没有一点涩味。

2,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出自宋代苏轼《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意思是:忽然发现树上长了一些黄耳菌,于是俩人拔起筷子美美地吃起了一顿蘑菇大餐。

3,桑鹅楮鸡皆不及,嫫姑天花当拱揖。出自明代史迁的《《菌子诗追和杨廷秀韵》》,意思是:桑耳与楮树菌都比不上它,蘑菇是天生的应该拱手作揖的花。

4,《承同学晓光置酒,嗣又伴游常熟感赋七律一首》近代 王益初

负笈淞滨忆昔年,那知今日复同筵。奇珍茅酒传杯酽,竹笋蘑菇入馔鲜。

译文:回忆当年背着书箱到淞滨,哪知道今天又在一起吃饭。满桌珍馐美味,举杯相庆。竹笋和蘑菇也在这美味之列。

5,《儿童采菌歌》当代 卢青山

山中四月雨淋浪,雨过湿气蒸如汤。茅丛茶根有馀泽,蘑菇立立生其旁。

译文:四月的山中不停的下着雨,大雨过后的水汽像汤一样。茅草丛里有一些剩下的营养,好多的蘑菇耸立在茅草丛旁。

6,《采菇曲二首 其二》明代 李梦阳

白如白玉簪,香如玉田禾。行人且莫行,听我采菇歌。

译文:蘑菇白的像玉簪一样,气味香的像田里的禾苗一样。路过的人先别急着离开,听我唱着采蘑菇的歌曲。

5.描写美丽村姑的诗句

1. 《长相思·村姑儿》

宋代:蔡伸

村姑儿。红袖衣。初发黄梅插稻时。双双女伴随。

长歌诗。短歌诗。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

2. 《首夏山中行吟》

明代:祝允明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3. 《道中未开木杏花》

唐代:王周

粉英香萼一般般,无限行人立马看。

村女浴蚕桑柘绿,枉将颜色忍春寒。

4. 《洗脚亭》

唐代:李白

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5. 《采桑》

唐代:刘希夷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6.姑的组词有哪些词语

灰姑娘、

麻姑、

姑娘、

慈姑、

姑姑、

何仙姑、

尼姑、

花姑娘、

尼姑庵、

村姑、

姑妈、

麻姑献寿、

姑爷、

虾姑、

三姑六婆、

小姑娘、

红姑娘、

姑息、

姑父、

道姑、

姑且、

姑妄言之、

姑奶奶、

小姑子、

姑息养奸、

小姑、

圣姑、

姑射、

姑婆、

姑妄听之、

仙姑、

大姑娘、

紫姑、

姑丈、

老姑娘、

皇姑、

姑娘儿、

梅姑、

姑苏台、

姑娘追

姑夫、

姑母、

姑嫂、

翁姑、

大姑、

卦姑、

小姑独处、

三姑、

花姑、

大姑子、

姑子、

姑射神人、

舅姑、

姑爹、

黄姑

《孔雀东南飞》 译文

序说: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了。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了。当时的人哀掉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叫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遗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

焦母对促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她)!”

焦仲卿伸直腰跪着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焦母听了儿子的话,(用拳头)敲着床大发脾气(骂道):“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焦仲卿默默不敢作声,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嘴想对妻子说话,却抽抽咽咽话也说不成句:“本来我不愿赶你走,但有母亲逼迫着。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为此,你就受点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说。”

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不要再增加麻烦了!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我孤孤单单地受尽辛苦折磨,总以为没有过错,终身侍奉婆婆。(我)到底还是被赶走了,哪里还说得上再回到你家来?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上面美丽的刺绣发出光彩,红色罗纱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着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个,箱子上都用碧绿色的丝绳捆扎着。样样东西各自不相同,种种器皿都在那箱帘里面。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留着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鸣啼了,外面天将亮了,刘兰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穿上我的绣花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首饰,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手指纤细白嫩象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象含着红色宝石,轻盈地踏着细步,精巧美丽,真是世上没有第二个。

刘兰芝走上厅堂拜见婆婆,婆婆不停地发怒。(兰芝说:)“从前我做女儿时,出世后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就没受过什么好的教养,同你家少爷结婚,更感到惭愧。接受婆婆送的钱财礼品很多,却不能承担婆婆的使唤。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只是记挂婆婆在家里辛苦操劳。”回头再与小姑告别,眼泪象连串的珠子掉下来。(刘兰芝对小姑说:)“我初来你家时,小姑你刚能扶着床学走路,今天我被赶走,小姑你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希望你努力尽心奉养母亲,好好服侍她老人家,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兰芝说完)出门登上车子离去了,眼泪不停地簌簌落下。

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一起会合在大路口,焦仲卿下马坐入刘兰芝的车中,两人低头互相凑近耳朵低声说话。(焦仲卿说):“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去庐江太守府(办事),不久一定会回来,我对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刘兰芝对焦钟卿说:“感谢你忠诚相爱的心愿!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就能来接我,你一定要成为磐石,我一定要成为蒲草和苇子。蒲草和苇子柔软结实得象丝一样,磐石不容易被转移。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行为暴躁如雷,恐怕不会听任我的意愿,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样。”接着举手告别,惆怅不止,两人的感情同样的恋恋不舍。

兰芝走进了家门,来到内堂,上前后退都觉得没有脸里。刘母(看见兰芝回来)大为惊讶,拍着手掌说:“没想到你自己回来了!十三岁就教你纺织,十四岁就能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礼节,十七岁送你出嫁,总以为你不会有什么过失。你现在究竟有什么过错,没有人迎接你就自己回来了!”兰芝惭愧地对母亲说:“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错。”母亲听后非常悲伤。

(兰芝)回家才十多天,县令派了媒人上门来。(媒人)说,县令家有个三公子,人长得漂亮文雅,世上无双,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非常能干。

刘母对女儿说:“你可以去答应他。”女儿含着眼泪回答说:“兰芝才回来时,焦仲卿再三嘱咐我,立下誓言,永不分离。今天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这样做不合适。那么你可以回绝来说媒的人,(以后)慢慢再讲这件事吧。”

刘母告诉媒人说:“(我们)贫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么配得上县太爷的公子?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再访求别的女子),我不能就答应你。”

县令的媒人走了几天后,不久太守派郡丞来求婚了。……说太守家用第五个儿子,娇美俊逸,还没有结婚,请郡丞去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下来的话。郡丞直接对刘母说:“我们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结为婚姻,所以派我到你府上来说媒。”

刘母谢绝媒人说:“女儿先前有过誓言,老妇我怎么敢(对她)说再嫁这件事呢?”

兰芝哥哥听到太守求婚被拒这件事,心中烦躁不安,开口对妹妹说:“你作这样打算怎么不好好考虑!前次出嫁得到的是一个小官吏,这次出嫁得到一个贵公子,运气的好坏相差得象天上地下一样,(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兰芝抬头回答道:“道理确实象哥哥说的话一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半途回到哥哥家里。怎么处理完全听从哥哥的主意,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立刻就答应太守这门亲事,就可以结成婚姻。”

太守的媒人从座位上起来连声说:“是是,就这样办,就这样办。”他回到郡府报告太守说:“我接受您交给的使命,到刘家去做媒,公子很有缘份,说媒很成功。”太守听了这些话,心里非常欢喜,(马上)查看婚嫁历,又翻看婚嫁书,便告诉郡丞:“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吉利,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好日子就在三十这一天,今天已经是二十七了,你赶快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太守府内大家互相传话说:“赶快筹办婚礼吧!”(赶办婚礼的人)象天上的浮云一样来来往往连接上断。装婚礼(物品)的船绘有青雀和白天鹅的图案,四角挂着绣有龙的旗幡,轻轻地随风飘荡。金色的车子白玉镶的车轮,缓步前行的青骢马,套有四周垂着彩缨、下面刻着金饰的马鞍。赠送的聘金有三百万,都用青色的丝线穿着,各色绸缎有三百匹,从交州广州采购来的山珍海味。跟从的人有四五百,热热闹闹来到庐江郡府门。

阿母对女儿说:“刚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来迎接你,为什么还不做衣裳?不要让婚事办不起来!”

兰芝默默不作声,用手巾捂着嘴哭泣,眼泪淌下就象水一样倾泻。移动我坐着的琉璃榻,搬出来放在前面窗子下。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动手做衣裳)。早晨就做成了绣花的夹裙,晚上做成了单罗衫。阴沉沉地天快要黑了,兰芝满怀悉思,走出门去痛哭。

焦仲卿听到这个变化,于是请假暂时回来,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的地方,人伤心,马也衣鸣。兰芝熟悉府吏的马叫声,轻步快跑去迎接他,悲伤失意地望着,知道(相爱的)人来了。她举起手抚摸着马鞍,哀声长叹使人心都碎了。说:“自从你离开我以后,人事的变化真料想不到啊!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亲哥哥,硬把我许配给别人了,你回来有什么指望的地方呢!”

焦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坚实,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苇一时柔韧,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间罢了。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地府去吧!”

兰芝对焦仲卿说:“哪里想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同是被逼迫,你这样我也这样,(我们)在地府下互相见面吧!(但愿)不要违背今天的誓言!”(他们)互相紧紧地握着手,然后告别离去,各人回到自己的家里。活着的人却作临的诀别,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开人世间,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生命了)!

焦仲卿回到家,走上厅堂拜见母亲说:“今天风大又非常寒冷,寒风摧折了树木,院子里的白兰花上结满了浓霜。儿子现在就象快要落山的太阳一样,使得母亲在今后很孤单。(我)是有意作这样不好的打算的,不要再去怨恨什么鬼神了!愿您的寿命象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

焦母听到(儿子)这些话,泪水随着说话声一起流下,说:“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大官里任官职,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东邻有个贤慧的女子,她的美丽在城内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会有答复。”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他)把头转向兰芝住过的内房,(睹物生情),越来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兰芝)结婚的那一天牛叫马嘶的时候,刘兰芝走进了行婚礼的青布篷帐,在暗沉沉的黄昏后,静悄悄的,人们开始安歇了。(兰芝自言自语说):“我的生命在今天结束了,魂灵要离开了,让这尸体长久地留在人间吧”!(于是)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了。

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傍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脚步听,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